【学生活动】第七届“注协杯”财务报表分析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15-06-03 查看次数:
20150603041320162 20150603041320298 20150603041320635 20150603041320757 20150603041320888 20150603041321852 20150603041340288

强者交锋尽显英才本色  披荆斩棘问鼎财报巅峰——记西南财经大学第七届“注协杯”财务报表分析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

611830,西南财经大学“注协杯”财务报表分析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拉开帷幕。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四川分所合伙人刘胜良先生、四川中砝会计师事务所所长杜鹃女士,以及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谭洪涛教授、会计系副主任唐国琼教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邹燕副教授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易德鹤先生、副秘书长郭正苏先生、综合部主任向琳女士、综合部副主任米亚楠女士及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吴春力老师作为嘉宾出席了本场比赛。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层层选拔,最终有四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的角逐,他们分别是:A队“颠覆者”,B队“五子齐”,C队“C平方”,以及D队“柳暗花明”。

谭洪涛副院长在致辞中对到场嘉宾及领导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财务报表分析大赛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专业化平台,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本届比赛一如既往地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深度解析财务问题的平台,让同学们得以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的指导下全面发展,努力成为更加专业、更加优秀、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郭正苏先生以幽默的方式向在场领导、老师及同学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在致辞中表示,为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会计人才,高校、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将通力合作,继续致力于三方合作平台的搭建,最终实现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比赛分为上下两场,首先由AB两队进行关于乐视网的分析展示,随后由分析熊猫金控的CD两队进行报告展示。

在情景展示环节,无论是A队出演的乐视股票跌停剧情、B队化身武林外传人物的精彩演绎,还是C队、D队就熊猫金控公司案例进行的情境剧表演,都形式新颖,各具特色,其诙谐幽默的表演缓解了比赛的紧张气氛,获得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之后的案例展示环节中,A队以“流动性危机暗蛰,实力与野心竞逐”为主题展开分析,B队则从起因、经营、财务、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两队均以简洁清晰的结构为主导,以适当插入的模型为辅助,对各自的观点进行阐述,从艰深的财务报表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C队、D队分别以“熊猫金控求生记”、“熊猫的挣扎——戒不掉的盈余管理”为主题进行案例展示,以翔实的数据、精准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多向的思维为基础对财务报表展开一系列分析。

在提问环节,通过互相问答,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场上气氛热烈,比赛进入白热化。双方在对对方分析提出质疑的同时,加深了对其分析过程的了解,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认识。两两问答针锋相对。在评委提问环节中,刘胜良先生与杜鹃女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析乐视网的AB两队进行发问,并指出分析中指标的缺失等问题。谭洪涛教授与唐国琼教授则以CD两队同学对熊猫金控的分析理解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提问。得益于前期的充分准备,两队队员各抒己见,应答从容。

进入评比环节,评委老师离席讨论。在这段时间里,场内观众踊跃提问,范围从分析财务报表的构思方法、课内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形式,到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如“怎样看待乐视的商业模式”等,参赛队员们也都一一给出了仔细的回答。

会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邹燕副教授为本次比赛做了总结。她说,分析两个案例的四支队伍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现实性眼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历练中逐渐成长。同时,她提出,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全景式的点面结合远远不够,更需要一隅式的引人深思,在少、精、广、多四个层面,同学们需要思考结合与取舍,即使事态多面,维度甚多,用心分析总是能厘清其中的要领。

最后,经评委们的讨论决定,“颠覆者”、“柳暗花明”两支队伍获得一等奖,“五子齐”、“C平方”两支队伍获得二等奖,“选择题全队”、“烟花武侠”、“3+2”、“Spark”四支队伍获得三等奖,“颠覆者”、“C平方”两支队伍获得最佳报告分析奖,“五子齐”获得最佳团队奖,“柳暗花明”队队员孙章益凭借出众的表现获得了个人风采奖。

至此,本次“注协杯”财务报表分析大赛圆满结束。回顾本次比赛历程,笔试选拔暗流涌动、复赛对峙剑拔弩张、辩论对抗争锋相对,一路走来,比赛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他们默契的团队合作、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成为舞台上靓丽的风景。希望同学们能在此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提升学术修养,在学校和社会的培养下,成长为专业能力更强、实践经验更充足、综合素质更高的复合型人才。(文/张熙聆  /卓玛吉  责编/贺丽玲  审稿/何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