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
|
会计学院
|
快速链接
【校友工作】初心未泯
国际合作
就业服务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教育
在职MPAcc
高层管理教育
会计校友
MPAcc联合会
|
报名系统
|
用户登录
|
English
|
返回旧版
首页
>
会计校友
>
校友动态
>
校友专访
> 正文
校友会介绍
校友支持
活动预告
校友新闻
校友动态
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
校友通讯录
马永强:积极发挥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平台作用【转发】
发布时间:2014-09-04 查看次数:
【个人简介】马永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财政部全国会计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前身会计系始建于1938年,系上海光华大学内迁成都时设立,办学历史已逾七十载。学院于1952年设立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2007年会计学被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目前设有会计系、财务系、审计系、现代会计研究所、现代财务研究所及现代审计研究所6个教学科研组织,并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Baruch学院合作成立了“SWUFE-CUNY会计与管理合作研究所”。截止2013年6月,学院有本科生2993人,科学学位硕士生59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372人,在职专业硕士学位硕士生206人,博士生72人,总计学生人数4237人。一直以来,学院坚持走“特色鲜明、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发展道路,积极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院与学科发展思路:三个导向、三类支撑、四种平台
在中国经济转型、全球一体化及人才国际化的当下,如何进一步缩小与国外优秀院校会计学科发展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发挥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平台的优势,如何设计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机制是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视角,意味着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单一思维模式,树立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发展导向,在制度机制、人才资源、财力资源的支撑下,构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校友服务等平台,进而营造出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组织,对内深度开发学生资源,营造向上的科研教学氛围,对外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政府、国际组织等相关群体的交流合作,有效内化外部资源。
三个导向:高层次、创新型与国际化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学院的立足之本,建立质量导向,有助于吸引生源、完善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最终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是学院当前人才培养的两大导向。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突出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特色,开辟培养新途径,也将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院将针对本硕博各阶段制定三个层级的培养质量标准,逐步引入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三类支撑:制度机制保障、人才资源支撑与财力资源支撑
制度机制、人才资源及财力资源是各方面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保障。制度机制方面,围绕“完善制度,理清权责,营造氛围”的中心思想,为学科建设及学院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具体涉及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提高学院运行效率;做实系所,强化职责,真正落实二级管理体制;定岗定责,激励相容,推进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增进认同,体现人本,营造和谐团队、奉献进取的文化氛围。人才资源方面,分层分类开发与合理引导并举,改进评价与激励相容并重,着力调动教职员工与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吸引校外优质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方面,开辟路径、关注高端,着力打造西财会计品牌,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寻求支持。
平台之一:人才培养与学生自组织平台
长期以来,学院按照分层分类、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本科人才培养层面,国家级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增加,课程建设扎实推进,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建设取得成效,学生课外各种竞赛奖项捷报频传;硕士生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实现突破。
从学院内部看,学生资源无疑是丰富的,能不能通过优化学生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建立自组织意识,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院和学科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增强学生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可以延伸开来思考的,在本科生层面,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自我管理;在硕士生层面,通过合理引导、精心组织,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院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教改项目建设中去;在博士生层面,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博士生对学院学科建设,特别是科学研究的贡献度。
除了本硕博各层次间的横向联系,应该重视纵向联系对于启发教学及学生个人规划方面的影响,通过沙龙、讲座、夏令营、竞赛及科研立项等形式,倡导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交流,高年级的同学具备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但低年级的同学有看待问题的新鲜视角,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建立联系,有利于个人及团队培养,更有利于建立和传承良好的学院文化。
平台之二:科学研究与校内外联合平台
科学研究能力是一个科研单位的硬实力,它体现了研究单位的综合素质同时决定了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在“保持财务传统优势、实现会计迎头赶上、审计取得重大突破”思路的引导下,学院原国内B1级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立项数量、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高层次学术会议承办次数显著增加,另外,“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成立并成为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型政策建议也取得可喜进展。
未来,学院将在发挥研究所(现代会计研究所、现代财务研究所、现代审计研究所、BARUCH-SWUFE会计与管理合作研究所)及中心(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研究中心(筹)、中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心(筹)、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作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与社会各界、国际院校及组织的交流合作。目前,通过建立“BARUCH-SWUFE会计与管理合作研究所”,学院与纽约城市大学之间形成了定期(每年一次)举办学术会议、不定期进行科研合作的稳定机制,聘请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讲座教授,专家讲座、短期课程活动不断增多。
实践是科研的土壤,从实践中来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考验着科学研究的能力,也体现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精神,学院除了引入国内外院校优势资源外,以科研工作者、研究所为单位发起与企业及政府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发挥学科优势,为理论研究及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具体形式涉及国际会议、论坛、培训、科研项目、案例大赛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外部资源的广泛联系将推动发展战略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术界、政府界、企业界知名专家及优秀校友,使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设计更具前瞻性。
平台之三:师资建设与教职员工职业发展平台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源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质量,学院一贯重视并按照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学术带头人培养与团队打造相结合,研究团队与教学团队并重的思路持续推进队伍建设。师资团队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持续优化;青年领军后备人才成长迅速;“可持续师资储备计划”持续推进。
优化及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建立教职员工职业发展机制是学院下一步在团队建设工作中的重心。首先,逐步实现学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自我选择和适度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其次,有计划地推进高层次人才项目人选的储备和培养,有规划地引导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最后,为全院教师员工提供各种成长平台,培养职业发展意识、建立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深教授带动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平台之四:校友服务平台
学院与学生的关系并非终止于毕业,学习是人类一生的主题,育人是大学一贯的宗旨,学生在校期间是学院的宝贵资源,毕业以后更是学院的宝贵财富。搜集校友需求,建立校友服务平台,增强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学院之间联系,是目前学院校友工作的重心。
建立校友终身服务机制,包括在继续教育方面引入在职培训、海外交流项目等,例如目前新增的在职MPAcc(双证)高端培养项目,该项目着力打造国际化、领导力的教育特色,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实务、具备卓越领导能力的高端会计应用人才,同时以项目为基础,搭建西部高端会计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是打造MPAcc品牌战略的一部分;在互动交流方面,以定期或非定期相结合的形式邀请校友回校进行讲座分享,鼓励校友担任学院的兼职研究员;在校友资源管理方面,建立信息搜集与发布平台,方便校友之间、校友与学院之间信息共享。
上述平台作用并不是相互孤立,在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质量导向与制度机制、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支撑下,人才培养与学生自组织平台是基础,科学研究与校外联合平台是动力,师资建设与教职员工职业发展平台、校友服务平台是保障,它们相互作用,极大的发挥网络效应,形成一个各方协同的生态组织,确保学院适时调整的良性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