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汇总表 (10项实事) |
序号 |
事项名称 |
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 |
办实事工作内容 |
办实事预期目标 |
1 |
“集中备党课、送课下基层”,推动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提质增效 |
学生支部书记广泛反映希望能获得更多关于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学习,以增强支部书记讲党课的备课宣讲能力,改善较为单一的教育形式,提高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质量。 |
进行学生党支部书记党课专项培训,指定学习教材和篇目;开展书记研讨会,促进支部书记吃透文件精神;指导支部书记筹备微党课录制团队;组织支部书记参加集体备课会、审阅讲稿、指导录课,建设基层党支部书记微党课资源库。 |
于5月底完成基层党支部书记微党课资源库建设,供各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学习使用,推动党课质量整体提高;以微党课录制为契机,切实提高党支部书记政治理论水平和党课宣讲能力;丰富支部主题党日形式和内容,促进主题党日提质增效。 |
2 |
牵线搭桥,为学生“红色故事”志愿宣讲服务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 |
学生“红色故事”志愿宣讲团队反馈,在宣讲形式、内容、后期成效方面还存在疑惑,需要在外出赴红色教育基地学什么、怎么学,学成回来传递什么、怎么传递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指导。 |
学生“红色故事”志愿宣讲是依托学生党支部开展学生党员回家乡、到城镇深挖红色资源,学习革命精神,讲述当地红色故事。为解决团队学生提出的疑惑,将在学院党建工作站成立专项工作服务团队,针对志愿宣讲提供支持性工作,包括行前培训、资源对接、后期宣讲指导及后期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具体事项的指导和支持。 |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纵深发展,促进青年学子主动投入挖掘党史学习红色资源,感悟红色精神;帮助解决志愿宣讲团在理论基础、媒体技术等多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汇集学生讲红色故事视频资料,建立红色资源库,在学院公众号等媒体宣传平台进行展播,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
3 |
一体化打造大学生骨干“五育并举”实践成长平台 |
当下部分学生干部对于通过理论学习培训来提升自我、通过走访活动来了解未来职业需求、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我动手能力、全面的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等方面有较为迫切的需求。 |
学院“斜杠青年(菁英训练营)”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这部分学生干部的需求,持续开展相关活动,例如:通过党史学习提升对党的认识,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分享提升对创新创业的认知,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干部吃苦耐劳的品行,通过开展走访活动了解未来职业特点等等。 |
通过各类学习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引领凝聚学生、组织动员学生、联系服务学生的能力水平,切实引导参训青年骨干增强政治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感受时代发展、锤炼作风品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国际视野、学科潜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
4 |
建立台账清单销号管理制度,促进光华校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空间恳谈意见建议解决 |
专业硕士研究生搬迁到光华校区后,面临诸如学习氛围不浓,生活环境不适应,课余生活比较单调等情况,有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
以各个班级为调查单位,收集整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分类汇总后建立清晰明了的“台账”,进行三个层面的意见处理机制:一是学院可以落实改进的提议,由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和学生管理服务团队分头落实;二是关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管辖内容的提议,由学院整理汇报给对应的单位以作工作参考;三是暂时无法实现的提议,由学院解释答疑。三个层面的问题最终以“消台账”形式逐一落实改进并给学生们公开透明的正面反馈。 |
一是“畅通交流平台”,及时倾听到同学们的想法和实际生活学习状况,深入了解同学们的诉求;二是“回应同学呼声”,无论同学们的建议是否有实现的客观条件,都直面问题,正面回应,给与充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同学们对学校学院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产生误解;三是“提升培养质量”,以学生问题为导向,改进提升学生服务管理质量和教学水平。 |
5 |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与管理,整合优化博士工作室建设布局 |
学院为全院博士研究生专门设置了2间博士生工作室供平时自习使用,但是同学反映工作室工位少、有占座现象、空间利用率低。 |
一是联合装修公司制定座位设置具体优化方案,实现从目前30个工位增至60个工位,同时进一步美化空间;二是优化博士工作室管理制度,采取博士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安排学生轮流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避免工位浪费、长期占座情况发生。 |
两间博士工作室能实现学习座位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覆盖学院三分之二在读博士研究生,调整优化工作室空间布局,为博士研究生创造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
6 |
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菜单式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 |
学生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参与劳动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对行业实践劳动知识了解不多,希望学院能提供机会开展劳动技能培养,并希望能走访企业,参与专业实习实践,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
积极开展6期“主题工作坊”和“行业咖啡馆”活动;办好大数据会计分析与决策等比赛,以赛促练;开展4期行业知识训练营,举办3期生活劳动技能训练营;与大学城社区、万盛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社区群众一起开展服务业等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着力强化财会金融特色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行业劳动知识与素养。 |
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服务社区群众中,学会感恩和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
7 |
扩大覆盖面,体系化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持续提升 |
本科学生中对于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反映,希望能与专任老师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接受老师们的系统化科研训练指导,但缺乏相关途径;而部分年轻专任老师反映,希望挖掘本科生中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加入科研项目。
|
建立双向选择机制,通过双选会帮助老师和同学建立自己的“培育小组”;建立导师遴选机制,导师应在科研方面有一定成绩,并承担了科研项目;建立学生选拔机制,申请加入该项目的同学,原则是完成了两个学期学业,综合素质高,具备一定的科研潜质;建立双轨并行培育机制,学院层面及导师层面的活动相互独立,同时开展;建立跟踪反馈机制,不定期对培训计划学生进行回访。 |
实现帮助本科生逐步深入学习论文写作,在内容、格式、软件工具等多个方面进行体系化学习,培养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让真正喜欢科研,有科研潜质的同学在本科阶段就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
8 |
以“一站式服务”为全院师生畅通财务流程 |
每年学校下拨的科研及教学改革等经费都有时效性,一般是当年拨款的经费必须当年用完,老师们经常反映面临时间短、政策不清晰等困难,而且财务报销的政策会适时调整,导致有些业务的费用已经发生了,但因老师操作不符合要求而报销不了的情况。 |
针对任课老师尤其是新进的任课老师,开展“手把手教您如何申报预约报销单”讲座;针对行政辅导员,尤其是学生活动这块,开展“行政办公中的财务报销解惑”讲座;开展“财务服务走进教师办公室”的调研访谈活动,深度调研老师们在财务各方面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开展常态化报销服务专项工作,具体为“常态化报销答疑助手”以及“四点半答疑服务”。 |
提升教职工关于经费使用的提前规划意识,更好地促进各个课题项目组的活动开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需求,进一步剖析问题的原因,并跟进协调解决,形成访谈记录;建成全院师生畅通财务流程,打造高效科学的会计学院财务工作体系。
|
9 |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校友办事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
校友反映,因身处外地距离较远、工作繁忙时间零散、毕业多年联络困难等现实因素限制,存在返校办事程序不清、效率较低等问题,只知“办什么”而不知“怎么办”;有想回馈母校的心愿,但是不知道需要具体“做什么”。 |
编制《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校友办事指南》,细化返校预约、文件办理、档案查询等服务流程,接待校友返校,加强走访联络,以最快捷、最体贴、最到位的服务,为校友提供多种问题解决方案;依托“会计校友讲坛”、MPAcc联系学长制等品牌活动,为广大校友回馈母校、服务学院发展建设和育人工作提供渠道和支持;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学院人才培养优势,为校友企业选拔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 |
全方位多渠道为校友答疑解惑,做好事务性服务解决具体问题、做好联谊类服务解决情感问题、做好平台类服务解决共享问题、做好咨询类服务解决发展问题,完成好凝聚校友的基础性工作,让校友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依托校友资源,引导校友在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有所作为,顺应学生期盼,集合各方力量和优质资源服务学生发展需要。 |
10 |
打造二级学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为学科建设与教师服务提供新时代高效率的管理与服务 |
各类评估、总结、填表工作让师生不断地重复采集信息、重复统计、重复填表,在这些操作性的工作上消耗了专任教师、行政人员与辅导员很多时间和精力,群众反映希望能把这些时间节约下来,空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
建成完备的二级学院内部信息系统,实现学院各项工作(包括师资人事、教学教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思政活动、党建工作、集体荣誉等)所有数据信息的相互融通调取和各类统计,形成科学快捷的信息管理及数据统计机制,为学科建设的各类信息采集、导出、统计和报表生成提供强力支撑,从而大力度解决群众反映的低效率信息采集处理方式,同时有效运用大数据的思维理念、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开展行政管理服务工作。 |
一是 “能用”,在数据调取、数据筛选、报表生成等方面能大幅度节省人力和时间;二是“好用”,能切实应对好各种层次和规模的评估、总结、调查,包括单位层面的和教职工个人层面的;三是 “乐用”,让师生在使用过程中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效率、很贴心服务的事项,真正做到管理服务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服务师生中心”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