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师者故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者故事 - 正文

郭复初:拼却老红一万点 换将新绿百千重

来源: 日期:2021-04-20作者: 浏览量: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

——访退休教师郭复初

人物介绍:

1941年1月生,宜宾县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2月至今任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于1959年就学于四川财经学院(现为西南财经大学)财政与信贷专业,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郭复初教授1991年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获“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他的论著有八项获得部省级政府奖。

服从调配入西财求学

且把时间拨回到1959年。

那时,财经专业被人们瞧不起,认为只是打算盘的杂活;那时,四川财经学院占地大约300多亩,仅有1500余学生与500余教职工;那年,怀揣文学梦,一心要上北大文学系的郭复初,被调配到了四川财经学院(后来一度更名成都大学,1978年复校后才改回四川财经学院),开始财政与信贷专业的学习。

“财经是国家的命脉,组织上相信你们以后能够搞好国家财经工作。”初入四川财经学院,郭复初心中满是忐忑与迷茫,但听完老师这段话后,他知道了自己肩上的重担,也变得安心。

既来之,则安之,郭复初决心努力学习,将财经学好学深。随着对课业学习的深入,他慢慢爱上了这门学科,但他仍旧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的思想也正在被鲁迅、臧克家、高尔基等文学家感染着,与此同时他的文字功底也在悄悄的提升着,这对他之后的科学研究颇有益处。

1959年的四川财经学院校园里有着良好的学习风气。“那时的图书馆还只是几排平房,但同学们除上课以外几乎都泡在里面,看书自习。”沉浸在这样勤勉好学的学风中,郭复初全身心投入财经学习,度过了他的大学四年。

严谨治学育桃李芬芳

毕业后,郭复初被分配留校任教。

起初,他只是担任助教,跟随教授上课,正是这段岁月,给他之后的育人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期间他还因给学生编写作业题的契机,深入企业调查,向财会人员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从而紧密结合企业财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辅导工作。就这样,他在辅导学生的同时锻炼教学教育技能,慢慢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69年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大学停办,学校临时成立中学部,郭复初服从组织安排到中学部教书,成为了成都大学中学部的一名老师,教授语文和政治。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因此,他决心要为他的学生们上好每一课,同时,也借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

面对讲台下一个个中学生,他思考着他喜欢的老师是如何讲课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参考他们的备课与讲课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一次次的尝试之后,他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讲稿而不念讲稿,以详细讲课提纲为依据,按教学对象特点临场发挥,做到条理清晰而又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之后几十年,郭老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教学方法,始终保持教学的严谨与条理性,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搭起了一幢幢知识的大厦。

1978年大学复校后,郭复初重回大学讲台。回首从教几十载,他对每一位学生仍记忆犹新。昔日那个爱追着老师提问的小男孩,已经成长为学院的博导;那个要帮老师提包,工厂实习时晚上不写当天实习心得,向老师请假看世界杯足球的男生,也已经成长为西财的校领导。

他严谨治学,提携后辈,对学生的关爱与指导使他们受益终生。

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献中回忆恩师时说,在西南财经大学攻博期间,他已是暨南大学的教授,但郭老对他博士论文中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错别字都予以改正,其严谨作风直接影响到他自己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态度。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师生仅仅相处几年,郭老的人格印记却在每一位学子身上铭刻。

高屋建瓴谈学院建设

从求学到任教,几十年弹指一瞬,郭复初不仅为西财贡献了一生,还见证了西财从蹒跚学步到大步向前的跨越。

谈到现在与过去西财的差异,郭老说:“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都增加了不少”,学生课程增加,需要考取各种证书,还要备战英语四六级,这为他们增加了很多压力。随着扩招,老师们所需指导的学生数量增加,师资比下降,这让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学生们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地发现与解决。同时老师们因为课程数增加,将会投入更多时间在教学上,少有时间静心科研,难有重大突破。

对于会计学院学子们,郭老肯定了学子们扎实的数学与英语功底。他提出,在大学阶段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有以下几点:一是自主学习能力,要懂得自我拓展,自己钻研;二是创新能力,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愿意探索未知;三是抽象性思维的能力,要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四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人云亦云,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五是吃苦耐劳的能力,能应对环境做出改变;六是要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将来的工作中能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要培养以上的能力,既需要老师在教学时有着自己的创新想法,做出示范,也需要同学们大量阅读积累,通过整理不同的学术思想来形成自己的理念;同时还要利用好互联网,掌握国内外政治经济动态。

郭老强调,“听、看、讲、写、做”是大学生应该用实际行动践行的5个字——认真听课、博览群书、相互研讨、勇敢表达、写作清晰、乐于实践,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全才”。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会计学子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会计学子的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新要求。经世济民,孜孜以求,会计学人要做到紧跟时代发展,德才兼备,提升自我。

郭老对于会计学院的青年教师也有一些自己的期望

首先,他希望年轻一辈在科研时要从实践需要中扩展选题视野,把格局摆大;其次,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范和实证相结合,不要搞形式主义,研究成果要有用处;最后,是要树立创新观念,要具有抽象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不要停留在从文献中去发现问题,也不要搞简单的跟踪研究和重复性研究,而要从事重要创新研究,最好是原创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为国家经济建设与财会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一个人一辈子啊,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能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谈到自己的人生追求,郭老这样说。

59年,他陪伴西财成长,为会计学院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作为一名学者,他勤于研究,著作等身;作为一名教师,他恳于育人,桃李满地。

陋室一间,桃李万千;春风化雨,哺育万物。

郭老上下求索得来的真知,滋润了会计学人的心灵;郭老一代学者的儒雅之风,令西财学子心向往之。

(文章源自会计学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