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学模:党旗引领成长奉献成就人生
人生不设限奋斗无止境
1978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的要热一些,窗外的蝉鸣格外聒噪,搭上恢复高考首班车的潘学模此时已经工作了七年,此行,他心中充满了忐忑。
十二年前,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学校解散,正在读初一的潘学模也被迫辍学。文革三年后,潘学模与许多知青一起下了乡。那时,潘学模——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正处于渴望知识的年纪,看着一些工农兵被推荐出去读书,心里十分羡慕。
在当一名仓库保管员之余,他将能找来的书都读了。虽然有些内容晦涩难懂,但求知若渴的他在一天辛劳的工作之后,顾不上疲惫,就着黄昏的灯火一学就到深夜,甚至有时从书本中抬起头来,天色已微亮。
1978年春天,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潘学模也终于踏上自己的高考征途,重新为求学之路按下启动键。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学模于1978年10月成功考入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成为当时学院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学生,简称“78级”。
入党践初心,立志创新篇
大学期间,看见祖国在党的领导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呼吸着新时代气息的潘学模心中燃起熊熊斗志,他热切地期盼能加入这个伟大的充满力量的组织。
潘学模在大三时向党支部书记表达了自己对党的向往,书记听后大加赞赏,鼓励潘学模努力学习党的知识,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为潘学模安排了一位入党介绍人。
当党支部问及他的入党动机时,潘学模答道:“入党意味着自己在进步,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他人,带动他人一起进步。”
此后,他定期向入党介绍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写对党有关认识的文章,对自己过去的观点进行解剖和反思。在大学毕业前夕的党支部活动上,党员同志们对潘学模积极入党的态度、优异的学习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顺利通过组织的考验,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上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潘学模已经心怀感激,却未曾想过,自己不仅上了大学,最终还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他不仅尽心尽力做好教学工作,还时刻以双重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党员标准和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德高为人师,身正为典范
在潘学模32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迟到或早退,也从未因病请过一次假。
有一次半夜,潘学模突感不适,上吐下泻,整个人只能虚弱地倚扶着门框。窗外一片寂静,只有几只未眠的虫断断续续和鸣,提醒着已然凌晨,似乎在对突然亮起的灯光表示抗议。潘学模的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打湿的头发紧贴在头皮上,每一寸颤抖的肌肤都在告诉他:“明天需要请假休息。”但一想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欢声笑语,一想到学生们因停课将会耽误学习进度,潘学模便皱了眉。再加上当时通讯不便,自己既无法提前告知学生,也无法联系教务处说明情况,他便更坚定了不能请假的决心。
第二天,他拖着沉重的步子和疲乏的身体来到教室,对自己身体抱恙的事情避而不谈。然而,当他一站上七尺讲台,就像获得了神奇的魔力一般,不论之前的情绪与身体状况如何糟糕,他都展现出了朝气蓬勃的状态,以饱满的精神进行教学。铿锵有力地讲课、笔耕不缀地板书,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潘学模看来,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大有小,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做好、无愧本心就好。作为一名党员,自己的修养行为时刻影响着别人,也时刻都受到周围人的监督,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动都要有高标准、高要求。
潘学模作为教师不仅尽职尽责,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许多学生。他作为硕士生导师时,有一位宁夏的回族女学生不习惯四川的饮食,时间长了导致营养不良,每日精神不佳。潘学模发现后,一边开导她,让她明白身体是一切的根本,一边与光华校区的民族食堂沟通,帮助民族食堂建设完善。后来女生的情况慢慢改善,适应了四川的饮食和生活。
潘学模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状况,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距离那个燥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四十余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潘学模回忆起自己当初的入党经历仍难掩眼中的热烈光芒。入党多年,初心未变,如今即将古稀之时还能清晰感受到入党时的热血沸腾和昂扬斗志,每每想起,他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复。
“一路走来,衷心感谢飘扬的党旗引领着我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