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ESG+AI双轮驱动,引领全球化新浪潮——2024中国企业“新出海”专题报告》近日由财新智库与中国ESG30人论坛发布,该报告重点关注了“新出海”浪潮之下具有样本意义的企业出海形式,即:全球化链主深度出海、“新三样”及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出海、产业链配套出海、“一带一路”出海等。
当ESG与AI热烈碰撞
报告认为,ESG是企业“出海”远航的立身之锚。针对这一说法,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吉利认为,ESG作为中国企业“出海”新阶段时的新身份、新支柱,“锚”的存在,使船稳定,抗击风浪。她表示,在全球范围内,ESG理念已然深入人心,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日渐高涨,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政策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因此,ESG表现已然成为中国企业搏击全球市场的准入资质和竞争实力。
此外,报告认为,AI数字化技术为企业提供数字底座支撑。
“以AI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出海’企业经营管理和绿色治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吉利说,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是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利器。为了增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协同、共享,财务管理亟需数字化转型。建设财务共享中心,运用移动互联、云存储计算、RPA、AI等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统一高效的财务管控,也为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是企业绿色治理的有效工具。尤其对“出海”企业而言,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遵守东道国环境规制,通过大数据检索、自动化报告和合规性检查,降低违规风险;还能帮助企业高效生产运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增强能耗管理,减少环境影响;帮助企业跟踪和评估供应商和客户的ESG表现,增强供应链韧性,促进产业链协同。
企业“新出海”擦出新火花
报告指出,“新出海红利”对企业的可持续及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新出海”,“新”在何处?吉利表示,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企业“出海”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她介绍称,早期中国企业“出海”主要是为了成本最小化。将产能甚至是过剩落后、高污染的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管制相对更宽松的东南亚国家。而随着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不少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拥有了很强的竞争实力,新一轮中国企业“出海”则是为了开拓市场、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规避贸易壁垒、稳定供应链,在产品出口目的地国家建立生产能力,到经济发达、管制更严的国家投资和经营,“新三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今的中国‘出海’企业掌握了更前沿的技术和产品,也应具备更成熟的商业洞察、经管之道和发展战略,强调中国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谋求服务全球客户,努力从一家中国企业转型成为根植中国的世界企业。”她说。
对中国“出海”企业而言,吉利认为,首先,要守住“合规性”底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或环境友好型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修复、企业用工、安全生产及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标准高于我国的明文规定,“出海”企业只有弄清并努力达到要求,才能获得市场准入。
其次,大量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已经成功“出海”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塑造良好形象,获得东道国政府、员工和居民的认同,从而缓解“外来者劣势”,主动为自己换得更友善、稳定的经营管理环境。
据介绍,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其ESG表现,这种提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特别是到经济发达、环境规制严和国家治理好的东道国进行投资,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因此,‘出海’、ESG和AI技术创新需要良性互动。”吉利说。
以上文章来源于《中国会计报》,作者翟梓琪。
吉利,管理学(会计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导,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心主任。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IMA管理会计师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顾问。在《会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财经研究》和CJAS、CJAR、EMFT等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财政部等采纳,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