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起源
在国有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民企)融资困难,非正规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影子银行是正规金融体系以外的借贷业务。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信息透明度低、不受监管,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激烈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影子银行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许多学者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其能弥补正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现有文献关注了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定价效率、风险等(Allen, Qian, Tu & Yu, JFE, 2019),但由于数据获取和变量度量等方面的困难,现有文献没有影子银行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微观证据。为此,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涂国前教授与清华大学田轩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王一出助理教授研究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业务是否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研究成果“The Real Effects of Shadow Banking: Evidence from China”于2024年12月在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发表。
研究内容
委托贷款是一个企业委托银行将资金放贷给另一个企业,银行在此只是个中介,不承担风险。委托方(放贷方)往往规模较大、有融资优势,借款方往往规模小、处于融资劣势。由此,一些有发展潜力却缺乏资金的公司,在难以向银行借款的情况下,可能会向有融资优势但发展潜力不足的企业借款。特别地,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愿将资金借给企业用于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研发投资,但某些企业可能愿意放贷,只要收的利息能够弥补其风险,或者能通过此放贷业务获得其他利益。
文章利用交易层面的委托贷款数据,将中国企业的影子银行融资活动与实体经济中的技术创新相联结,研究委托贷款业务是否有助于解决借融资劣势企业的融资问题,满足其研发投资需求,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创新产出。研究发现,以企业间委托贷款为媒介,影子银行业务可以有效地将融资优势企业的冗余资金进行再分配,资金更多地流入了创新能力强、处于融资劣势的企业,促进了资金借入方的创新产出(企业获得的发明专利)。这表明,影子银行业务有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贡献与政策含义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如何解释中国经济私有部门的高速增长与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摩擦和资本错配特征不匹配的“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有诸多争议。该论文通过建立影子银行的资本再分配机制,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实质性影响提供了详实、有力的微观证据。同时,这一发现对正确认识以影子银行为代表的替代性融资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本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涂国前,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杰出学者计划”青年杰出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管理世界》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