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师友广记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师友广记 - 正文

2014级本科会计学(双语实验班)/何易励:我的西财往事

来源: 日期:2025-05-14作者: 浏览量:

我的西财往事

文/2014级会计学(双语实验班) 何易励

多年后,当我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俯瞰车流如织的街道,恍惚间听见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穿透时空——那是二十岁的我与挚友在西财球场挥汗如雨的午后。毕业七载春秋轮转,记忆却似窖藏的老酒,在岁月中愈发醇厚。正如我很喜欢的网上的一段话所说,“人,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事让那一天变成了记忆锚点。之后回忆起来像是剥开一颗颗亮晶晶的糖,虽然日子回不去,但是甜味能穿越时光再入心里。”回眸我的西财岁月,那些缱绻的往事就凝结了许多值得珍藏回味的蜜糖。

破茧:双语课堂的淬炼

作为会计学(双语实验班)的学生,当我第一次翻开全英文版会计教材时,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如同异国密文。大一上,蔡利教授的会计学课程在暮色四合时展开,教室里课本翻页声与笔尖沙沙声交织成独特的晚祷。课后,我常常捧着备注问题的笔记拦住她,待最后一个疑问在蔡老师细致的讲解中消散,教室已空空荡荡。有时忘记了时间,老师边走边给我讲解,不觉踩着满地月光走向了停车场,蔡老师将车钥匙攥在手心却不急于上车,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支耐心的画笔,在夜色里为我勾勒知识的疆界,如此辽阔,让梦想在青春里拔节生长。

多年以后,当我在遥远的不列颠半岛继续求学时,忽然想起那个总在停车场驻足的身影。她教会我的不仅是"Debit"与"Credit"的奥义,更是如何在未知领域保持探索者的姿态——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双语"内涵:在两种文化的激荡中,锻造出从容跨越疆界的能力。

蝶变:春熙路上的经济学

“挑战毕马威”是会计学院的一项特色学生比赛,通过模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的招聘流程,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和能力提升的舞台,也是会计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勇探新路的举措。我在大三有幸参与了这项比赛,并获得了第三名。比赛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半决赛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赛前夜,我蜷缩在宿舍床铺反复摩挲活动手册。作为一个i人,让我站在人潮汹涌的春熙路向来往的游人推销文创产品,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次日,当我面对步行街上的人来人往,手中的文创产品突然重若千钧,我不禁忐忑该如何将手中的产品销售出去。这时,团队中的同伴即兴唱起了《成都》,歌声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的某扇封闭的门。我望向两边的队友,大家的眼神传递着和我相同的感受。我们默契地各司其职,有的拉拢路过的游人观看同伴的表演,有的向观众推广我们的产品,有的分析当前的销售数据及时调整推介策略。就这样直至忙到黄昏时刻,手中的存货已然不多,盘点当日的销售战绩,我们团队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今天再回顾当时的情景,这场看似稚嫩的路演,实则是市场经济的微缩沙盘。当我们讨论着哪种客户转化率最高时,尚未意识到这竟是原始的用户画像建模。春熙路的实践教会我的,从来不是销售技巧,而是如何将象牙塔里的理论,淬炼成改变现实的勇气。

翱翔:维港畔的审计长卷

或许是和毕马威有缘,在大四我又一次与毕马威相遇。收到毕马威香港所实习录用邮件的瞬间,我的指尖在键盘上微微发颤。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把我的思绪带回数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选拔。第一轮选拔面试在西财会计学院的会议室中展开,三位面试官端坐长桌彼端,目光如精密扫描仪般掠过我的简历。这场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西财联合举办的境外实习选拔,像一道细致的滤网,检验着我的方方面面。

顺利通过初试后,我连同其他三位候选人参加了学院安排的为期一周的集训。吴春力书记、江林旭老师、李昊楠老师悉心指导我们关于商务礼仪、思维模型、临场应变的知识。常常,我和其他候选人窝在学院会议室中反复打磨自我介绍,个人经历,直至白板上写满中英文切换的红色批注。这场淬火重生的特训,让青涩的学生气逐渐褪去并渲染上一层职场精英的釉色。

带着集训打磨出的锋芒,我站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终面考场。空旷的面试间内,空气仿佛被压缩过:全英文对答、随机提问、压力面试,每个环节都在考验我们的专业素养与应变能力。考官抛出的问题让我想起了集训时的那一个个日夜,这些淬炼最终凝结成终面时的从容。

几周后,我拖着行李箱降落在赤鱲角机场。毕马威香港所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维港的波光,办公桌上静静躺着刻有我中英文名字的工牌。实习生活如同高速运转的车轮:清晨在港铁上核对银行询证函,午后在资深同事的指导下核对报告,夜晚守在复印机前装订底稿。当亲手编制的审计底稿数字最终tie上时,那种满足感,远胜任何游戏的通关时刻。

结束现场工作那日,我不禁望着太平山麓的璀璨灯火失神,恍惚看见入学时那个攥着全英文教材、在讲台前踌躇的少年,正穿越时空与此刻西装革履的自己遥遥相望。

归去来兮:星图与种子

或许每个西财人的行囊里,都珍藏着类似的碎片:宿舍一楼通宵自习室的咖啡渍,经世楼旋转楼梯间的脚步声,午后图书馆内和煦的阳光。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忆点,在时光的坐标系中连缀成璀璨星图。

母校肥沃的土壤,培育了我们心中那颗小小的种子。而如今,当年栽种的种子,已在世界各地开成不同的花:有人在伦敦金融城的经纬线间校准跨国财团的脉搏,有人在上海陆家嘴的灯火中护航新锐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有人栖身三尺讲台,以公式为舟楫,在理论深海里传承着当年恩师点燃的星火。但无论枝叶延伸至何方,总有根系源自柳林——那里沉淀着"经世济民"的基因,跃动着"孜孜以求"的心跳,如闪烁群星点缀着西财的百年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