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校难忘师恩
2006级博士郭文博,2008级博士李慜劼,2003级硕士陈景峰,2006级硕士杨登伟,2007级硕士虞国华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片段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记忆的深处。20多年前,我怀揣着对会计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西南财经大学,开启了一段无比珍贵的求学之旅。而樊行健老师,这位亦师亦父亦友的人生导师,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一、传道授业的导师
初入校园,我便被西南财经大学优美的校园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在这里,我遇到了赵德武老师、蔡春老师、方萍老师……,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我有幸成为樊行健老师门下的学生。还记得初见老师是在一个午后,我到他办公室后,老师从书堆中抬起头,目光像初融的春水,起身与我握手,我感觉温暖且有力量。书桌上的《会计研究》与《辞典》并肩而立,案头摊开的教案旁斜倚着《财务经济分析》,书柜里放着各类硕博论文初稿,玻璃板下压着泛黄的合影,点滴之间藏着解读恩师的密码。

樊老师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广泛且有很深的造诣,但他从不以权威、专家自居。记得樊老师第一次系统性授课的内容是《财务经济分析》,后来得知该课程是樊老师将多年从教经验、旅苏留学经历和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总结提炼的集大成之作。课堂上,老师会用“点睛之语”做启发,而不谈过高的道理,比如他总爱把深奥的杜邦分析法揉进故事,让ROE指标与生活结合而生动起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他的理念潜移默化传授给我们。
学术研究如同夜行,而导师就是那盏不灭的灯。樊老师始终要求我们将个人的研究方向和职业发展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要树立家国情怀。他鼓励我们时刻关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动向,防止“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贡献智慧。比如,当我对论文选题犹豫不决时,樊老师总是站在财会行业发展的高度以及国家政策制定的角度,为我拨开迷雾、指点迷津。他总是要求我们时刻关注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等各类政策,为我讲解《企业财务通则》研究和出台的背景、会计内部控制和COSO全面内控的区别等,这让我在学生时代就逐步明白了学术研究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还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道理。
记得撰写《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时,老师以“共同研究者”的姿态与我攻坚克难,我们一直工作到深夜。在他的指导下,我编辑完初稿,打印完毕后战战兢兢地交给老师修改。老师摘下老花镜,逐页铺开在桌台上,笔在稿纸间游走如春蚕食叶,凌晨两点多,老师把改好的文稿递还给我,老师的一句“还不错”让我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而光华楼5楼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是我心底最暖的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治学的真谛,原来严谨与浪漫,本就是一株并蒂莲,而保持耐心,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则是解开学术困境的密钥。
除却常态化的课堂和学术研究,给我留下刻骨记忆的是一盏看似寻常的苦丁茶。一次我去老师办公室讨论论文,老师泡了一杯苦丁茶给我,那是我第一次喝苦丁茶,甘苦的味道让我想倒掉。老师却轻轻转动着他手中的玻璃杯,缓缓的说:“一片茶叶从萌芽到杯中,要经历杀青、揉捻、烘焙十几道工序。我们喝下去的不仅是茶汤,更是茶农的辛劳和天地的馈赠。”这番话,让我从此再未浪费过一米一粟,也悄然明白了何为对万物的珍重。
在西南财大求学的岁月里,老师不仅授我以渔,更以身示德。那些校园课堂的思辨,那些挑灯奋战的时光,那些迷茫时的点拨,那些雨露般的关爱,皆已成为我精神世界中最珍贵的典藏。光华园的银杏叶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生命的轮回,而恩师的言传身教,则永远指引着我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以不负这份厚重的师恩。

二、温暖如春的父亲
樊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是我的导师,在生活中更是像父亲一样关心和照顾我。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樊老师是一位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的人,即使年过六十,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记得他60岁那年决定学开车,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但也有些担心。然而,樊老师却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困难。他每天坚持练习,不过也遇到过不少小插曲,比如:有次开车忘记了拉手刹,到加油站边上时刚好车辆冒起了烟,工作人员一边着急地连蹦带跳挥动着赶人的手势,一边大吼“快走快走”。每次说起这件事,他总是哈哈大笑,那种乐观和豁达的态度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樊老师带着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樊老师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耐心地陪我乘坐地铁,请我游览故宫,观看鸟巢。他详细地为我讲解北京的历史文化,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如父亲般的温暖和关怀。樊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更关心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他总是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榜样,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樊老师还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大家庭里,师母就像母亲一样,让老师的教诲更添温度。老师和师母在生活上都很艰苦朴素,但他们对学生却很大方,经常邀请我们在他家吃饭。二老会联手亲自制作一大桌菜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师母牌”猪蹄,那美味的猪蹄,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毕业后,我也尝过天南海北的卤猪蹄,但是都比不上曾经的“师母牌”卤猪蹄的味道,我知道,那是饱含了老师和师母的爱!老师师母用他们的爱和关怀,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毕业后,每次樊老师回到原来的城市,我们就会开心得像过年一样,会在群里说一声“老师回来了”,大家就会立刻聚在一起。那种熟悉的温暖和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樊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都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每次相聚,我们都会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工作,樊老师则耐心地倾听,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他的存在,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三、忘年之交的挚友
樊老师与我们亦师亦友的情谊,更是让我难以忘怀。他不仅在学术和生活中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更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春暖花开的三月,樊老师会组织我们去龙泉山、黄龙溪、平乐古镇等地方游玩。记得有一次去龙泉山看桃花,樊老师带着我们漫步在花海中,不时地为我们讲解桃花的品种和特点。他的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他说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样仿佛他也回到了年轻时代。我们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欢声笑语,那种快乐和自在,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偶尔的晚上,我们还会一起去成温立交桥下吃蹄花,那热气腾腾的蹄花,简直是人间美味,樊老师也总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樊老师还有一项绝技,那就是背诵公交和地铁站名。他能把一条公交线路的站名逐站背下来,而且准确无误!每次他展示这项绝技时,我们都会惊得目瞪口呆。他总是笑着说:“这没什么,只要用心,就能记住。”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种专注和执着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工作学习之余,偶尔我们也会一起打打小麻将,彼时,因为他喜欢做清一色,我们会调皮地称他“樊一色”。他总是全神贯注,认真对待。但往往我们都会提前溜掉,等他兴奋地宣布“我清一色了”,却发现大家早已溜之大吉,只剩下他一个人。而最后小赚的我们,会请他老人家吃上一顿。他有些无奈但又宠溺我们,都会愉快接受。那些欢乐轻松的时光,不仅缓解了我们的学习压力,更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四、缅怀恩师,感恩前行
今年元旦后,非常惊讶得知樊老师病重,我们纷纷去探望他,我们焦急地守在病房外,一起祈祷,一起想尽一切办法与死神赛跑,盼望奇迹的发生。2025年1月12日,樊老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接到噩耗的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亦师亦父亦友的樊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哀思和悲痛!来自各地的学生自发赶到长沙为他送行,我们为他守灵至天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樊老师名字的由来,也是樊老师一生的座右铭。敬爱的樊老师,您不仅教会了我做学问的方法,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您用您的爱和关怀,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和执着,一位长辈的慈爱和关怀,一位朋友的真诚和热情。您留在世间的每一页批注、每一句叮咛,都是照亮我们成为“社会脊梁”的星光。谆谆教诲不敢忘,一声恩师一生情。我们永远怀念您!
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导师、父亲与挚友——樊行健老师!纪念我在西南财经大学求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