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师友广记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师友广记 - 正文

2009级会计专硕/和进:一行热泪万千担当 赤子之心灼灼其华

来源: 日期:2025-09-28作者: 浏览量:


和进:一行热泪万千担当  赤子之心灼灼其华


和进简介:

高级会计师,人社部、广东省科技厅专家、工信部评审专家、深圳市博士后发展促进会专家、深圳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深圳市政府采购项目招标评审专家、深圳企业服务集团创业导师、深圳市创业导师、2020年深创赛南山之星“十佳优秀导师”、2017年四川省大学生双创中心“十佳优秀导师”,中山大学硕士生行业导师,电视台湖南卫视、贵州卫视创业栏目嘉宾。

引子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生态赋能大会上,会计2011届在职MPAcc校友、现任深圳成电大为资本董事总经理、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和进,作为连续四届大赛评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我国算法的创新、科技的突破、背后科研人员的付出,一度哽咽,潸然泪下,尤其那句“请相信我们,中国AI能造福人类”让现场不少人跟着红了眼眶。和进动情落泪的镜头被人民日报、央视网、凤凰网、搜狐网,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捕捉转载,迅速走红网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网友纷纷留言“中国需要许许多多你这样有血有肉有家国情怀的评委 ”“您也感动了无数国人,有你这样的评委,幸甚至哉”。



拓荒金融  守护双创


深圳经济特区建成伊始,和进和大多数金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从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响应学校号召,南下投身特区的蓝海,从事投资行业,在澎湃的发展动力下高速迈步。“你们是去建设深圳的,要学以致用为特区添砖加瓦。”毕业临行前校领导的嘱咐,成为他扎根深圳的精神坐标。彼时的深圳,香港与海外人士携新理念涌入,第一笔国债交易、首家上市银行等“中国第一”不断涌现,新鲜知识如潮水般刷新着这位年轻金融人的认知。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和进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关键奠基——作为全国第一批取得基金经理牌照的从业者,他在投资行业快速成长,其后更历任主板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董秘,兼任独董,深度参与了深圳资本市场的早期发展。

随着内陆经济的觉醒,和进发现,内陆与沿海的软、硬件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连续四年位居中西部第一,创新创业活跃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对金融创新服务需求潜力巨大。“嗅”到风向后,和进果断转战成都。“成都的投资行业虽然还不成熟,但发展潜力大,发展进步快,这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无疑是利好的事情。”在成都,创业人群激增,资本蜂拥入局,好项目更衬得有如“贵如油的春雨”。

回到成都后,和进不但通过攻读研究生继续提升自我,他还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优势,经常穿梭于各大高校讲课,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大学生创业者这个群体——他们活力四射,他们激情无限,他们的潜能和蔓草一样只要给予养分就能疯长,这些年轻的面孔让和进眼前一亮。这份发现催生了和进的职业拓展和转型。他加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导师团,以投资人的专业积淀与公益心,成为创业“种子”的培育者。2016年,在团中央与四川省政府主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他指导的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金奖,颁奖典礼上更受到团中央第一书记与四川省省长的接见。这并非个例——经他辅导的诸多项目,纷纷成功迈入资本市场。

成都与深圳的双城流转,学生与导师身份的转变,均未曾动摇和进的坚守和初心。多年来,他的身影活跃在天府杯、科创中国大赛、AIGC大学生总决赛等众多赛事评委席。赛场之上,他以投资人的犀利视角审视项目内核;赛场之下,他化身创客的心灵导师与摆渡人。正如他所言,比起金融从业者的光环,更享受“导师”二字带来的价值感——从特区建设的参与者,到新时代双创梦想的守护者,他始终与中国经济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



赤子情怀  初心如一


2009年的金秋,和进以学生的身份重返母校。彼时的他,不仅是会计学院一名在职MPAcc研究生,更接过了2009级MPAcc班长的担子——这两个身份的叠加,让他的深造之旅从一开始就带着“平衡与突破”的底色,也成为他人生中“多重身份并行、多方价值共创”的重要开端。

在职求学的日子里,和进始终在事业与学业间寻找最优解:白天深耕金融行业,以行业导师的经验沉淀专业认知;夜晚回归书桌,以学生的身份汲取会计领域的前沿理论。更难得的是,他并未将自己局限于“学习者”的角色,而是主动深耕学院学生工作创新。为了打破学术与实践间的壁垒,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和同学们牵头成立西南财大MPAcc联合会,创新性地推动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联系学长制”双支撑体系:前者为学弟学妹打通了理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课堂所学能对接真实行业场景;后者则以朋辈引领的方式,帮新生快速适应学术节奏与职业规划。

作为联合会执委会副秘书长兼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和进全程见证着实践基地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基地吸纳西财学子实习,而学子们也带着专业素养为企业注入活力。最让他欣慰的是,自己亲手指导的研究生,陆续走进了证监会、深交所等核心金融机构与知名投行,将“西财所学”真正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动能。这份付出也收获了认可,他多次捧回学院“优秀学长” 荣誉证书,这正是对他“知行合一”的最佳注脚。

毕业后,和进的“校缘”从未断裂。作为会计学院深圳校友会的活跃分子,他始终以热忱维系着与母校、与校友的联结,见证着这个组织如何从分散的校友圈子,成长为联结“西财会计人”的坚实纽带。在会计学院深圳校友会成立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和进站上了分享讲台。他以“北交所政策解读”为主题,将自己深耕金融行业多年的前沿视角带回校友圈——从政策红利到产业机遇,从风险把控到资本布局,他的分享既有专业深度,又贴合在深校友的职业需求,让这场周年活动成为校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盛会。而这份对母校的牵挂,还延伸到了校园:此后数年,他多次受邀重返西财,站在曾经听课的教室里为学弟学妹授课答疑,将政策研究成果与行业实践经验娓娓道来,让知识在师生间流转传承。即便在西南财大百年校庆筹备的忙碌阶段,他也专程从深圳赶回成都,与学院领导、老师们围坐一堂,为校庆盛事出谋划策,一举一动间,满是“西财人” 的赤子情怀。

2025年9月,一则消息让和进与母校的联结更添深意——西南财经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首任执行院长正是他当年攻读MPAcc时的老师傅代国教授。跨越十余年的师生缘分,在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上重逢,也让和进更加坚定了投身校地融合的决心。如今,他正以饱满的热情配合研究院推进产学研合作,目光紧紧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的技术攻关需求,牵头开展成果转化估值研究,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搭建“价值桥梁”。每一项工作的核心,都是为了让母校的学术资源精准对接产业痛点,让象牙塔里的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这既是对西南财大“经世济民、孜孜以求”大学精神的践行,更是“西财人”扎根深圳、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从课堂上的MPAcc学子,到职场中的行业专家,再到校地融合的推动者,母校始终是和进成长路上的“底色”。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西财情缘,必将在产教融合的浪潮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算法无声  热泪有言


琶洲算法大赛自2022年启动起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的跨越式发展算法似乎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但它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琶洲算法大赛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真实场景命题”,让算法精准切入政法、医疗、交通、新能源、工业等领域的实际痛点,这种“产业出题 算法答题”的模式,有效弥合了科研与应用之间的鸿沟,推动AI从“可用”走向“好用”。

作为看着大赛从起步走到如今的“老评委”,和进见证的何止是一场比赛的成长。2022年首届大赛时,参赛队伍才262支,基本都来自国内几个地区;可到了第四届,已经有8131支团队从全球30多个国家赶来竞技,规模直接创下中国算法赛事之最,向世界发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强音”更打动和进的是这些团队背后的较真——有的扎根医疗AI,为了攻克肺癌早筛难题,要整合CT影像、病理切片等多类数据,把诊断敏感度做到95%以上,还得保证3秒内出结果;有的盯着智慧城市,在卫星图像里数汽车的赛题里,硬是放弃预训练模型,靠原创算法拼精度。他太清楚这些成果的分量:从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的代码,到匹配临床需求的无数次修改,每一步都是创业者和科学家熬出来的都是日积月累的坚守。

赛事的爆发式成长,始终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当国外技术封锁的阴霾笼罩,“卡脖子”的威胁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国家如当年研发“两弹一星”般集中力量攻关,而琶洲算法大赛正是这场攻坚战的缩影。激励我们与时代赛跑只有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领先,才能实现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与弯道超车

作为普通人对于科技的突破感到振奋的同时,或许并不清楚这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通过和进作为业内人士深感不易的泪水,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这些科研创新背后的初心和坚守上,让大众更深地感受到科技突破自立自强的那种深重和自豪,这是对“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科研坚守的致敬,更是对技术突破重围艰辛的深度共鸣。这些科研者争夺的不仅是奖项,更是通向未来的入场券,他们的坚守和努力,赋予了“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句话全新的时代含义。

那些藏在代码里的日夜、写在实验室白板上的坚持、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或许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因为这是中国科技最动人的模样:不声不响,却拼尽全力;看似硬核,却藏着最柔软的“家国心”。就像和进在泪水中说到“取得的每一个突破,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进解释,几乎每一个拿得出手的人工智能研发及产品,特别是中国团队的产品,都耗费了大量创业者、科学家的心血。“我为这些创业者、科学家而感动,请相信我们,给我们一点时间。”他相信“中国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造福人类与社会,也期待全球用户能对中国人工智能团队未来的成果抱以信心。”

和进知道,自己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成长,更是一群人、一个国家在技术浪潮中突围的勇气。而他的一行热泪里的敬意与笃定,终将化作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万千力量,在全球创新舞台上书写更响亮的“中国强音”。



/和进  何振雄

初审/徐天然

终审/刘晓彬